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,汽车价格这两年算是打下来了,各大车企间的价格战一次又一次让大家叹为观止,不过今年,似乎价格战未能如期上演,厂商营销也变得十分谨慎,国内汽车市场已经有进入拐点的趋势。
当然也不是各个车型都不采取降价策略了,根据相关数据,今年1月有7款车型降价,2月份有21款车型降价,3月份降价车型数量23款,这样看似乎会认为降价放缓是错觉,但和去年相比较一下,降价放缓趋势就非常明显了,去年仅3月降价的车型就高达51款,所以,在经过了一年热火朝天的价格战后,许多车企都进入了冷静期,不再大肆降低车价。
那么为何会出现现如今的降价潮逐渐过去呢?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,首先就是现在的新车在发布之初价格就已经很“香”了,也是厂家在经过无数次商讨和计算后的相对有竞争力的价格,所以能再降价的空间就很小了,毕竟一直降价下去,车企也吃不消;其次就是靠大规模降价来抢占市场、卷份额的热潮渐渐退去,消费者也回归理性,除了车价以外也会考虑比如车辆保值、车辆品质等等因素。
那么接下来汽车厂商们还能从什么角度去“卷”呢?
就现目前来看各种配置各种巧思已经在各个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,各大车企犹如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,用不同的卖点吸引消费者眼球,所以发展至今,真材实料的技术才是接下来车企们的赛道。
比如说智能化,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然有上升空间,从三月份所发生的辅助驾驶安全事件后,大家都高度重视这一话题。
政策方面,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《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》,力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。上海市等9个城市以及“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”等30个项目,被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。
四月,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发文要求,车企需停止使用“智驾”“高阶智驾”等模糊表述,统一采用“辅助驾驶”或“智驾等级+辅助驾驶”的命名方式。随后各大车企都将智驾改为智能辅助驾驶,并且在产品宣传中,均显著降低了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强调。
车企智能化的动作也在提速。此前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L3级辅助驾驶今年将进入或将量产。华为作为现目前的辅助驾驶领头羊,发布了新一代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S 4,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,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靳玉志称,2025年有望具备L3的商用能力。
上汽同样有所动作,上汽智己宣布今年将落地L3级量产自动驾驶系统,L4级Robotaxi即将在上海浦东机场至迪士尼路线投入运营。
再把时间追溯到今年2月,比亚迪以“智驾平权”开启今年的主题词,随后长安、吉利等纷纷跟进,让辅助驾驶不再是中高端车型的产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