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2025年车市,车企都拿出了专属的打法。在渠道战略上,大家又各不相同。渠道太多的蔚来集团选择了“收”,有人选择了“放”。
蔚来的“收”
5月9日,据媒体报道,蔚来内部公告显示,旗下子品牌乐道与萤火虫被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。乐道的产品研发、用户服务、区域销售等核心部门被拆解为一级部门,直接并入蔚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(PD&D)及用户服务与体验集群(UE)。原乐道事业部中的产品体验、项目管理等职能划归李斌直管,而用户服务部门则由新任乐道总裁沈斐负责,向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汇报。
有接近蔚来管理层的消息人士称,此次调整将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,管理提效,但乐道与萤火虫在品牌层面将继续保持独立。
中国车企在近年来,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”的局面时刻上演,蔚来有这样的调整并不算新鲜事。此举也标志着蔚来告别了子品牌“独立作战”模式,乐道与萤火虫不再拥有独立的事业部架构,其研发、销售、服务等职能被拆解为蔚来体系内的专业化模块。
此前蔚来在销售渠道上早就有所调整,5月初,蔚来天津、大连、杭州等地的区域总经理开始兼任乐道对应区域负责人。
蔚来渠道线的调整在外界看起来并不奇怪,首先是较高的销售压力与盈利目标需要完成。2025年,蔚来设定了44万辆销量目标与四季度盈利承诺的双重压力。今年前4个月,蔚来公司整体累计销量为65994辆。如果销量在后续无法突破,44万辆的销售目标要完成很难。
另一方面,蔚来旗下的乐道与萤火虫品牌都没有取得很好的销售局面。萤火虫11.98万元的起售价相比预售价直降3万元,但在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,这个价格很难打出“爆款”。另一个子品牌乐道的首款车型乐道L60号召力一直不强,乐道品牌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推广品牌认知度,新搭建的销售团队、电池供应不足都在制约乐道品牌的发展。
如今,通过多品牌的协同作战,让蔚来开启了“降本增效”模式。不过,这也是步步惊心的险棋。如何协同作战未能奏效,反而造成多品牌分配资源不足的境地。
极氪的“放”
与蔚来在“收”不同的是极氪的放,极氪近期有意在现有的渠道基础上引入合伙人,即代理制模式,以填补极氪在下沉市场的渠道布局空白,加速今年销量目标的实现。
极氪表示,代理制并非传统的4S店汽车经销模式。合伙人主要为用户提供销售、交付、售后环节的服务,用户仍然通过极氪官方App下单和开票,保持订单制生产。
这意味着,无论是在直营店还是合伙人门店,极氪所售卖的车辆均为全国统一零售价,门店的服务标准、用户体验保持一致。这样的操作模式,也有效避免了传统经销商“蓄水池模式”带来的车价不统一。
极氪未来将采取“直营为主、合伙人模式为辅”的模式。极氪在一二线直营门店已进入的市场,仍保持直营模式;在三线市场,已布局的直营门店,原则上仍保持直营模式;空白市场和低效市场,引入合伙人模式;在四五线等下沉的空白市场,拓展管理半径,采用合伙人模式。
据悉,极氪首批选取5个已开业城市转型合伙人模式,包括衢州、惠州、三亚、乌鲁木齐、临沂。
极氪与领克合为极氪科技集团之后,极氪科技集团今年目标销量为71万辆,其中领克39万辆,极氪32万辆。今年前四个月,极氪品牌累计销量为5.5万辆,极氪还需加大提升效果才有望达成目标。
极氪也在“五一”假期期间宣布高层调整,由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整体工作。作为吉利“营销老将”,林杰第一招就是在渠道上引入合伙人机制。随着销售渠道扩张的加速,将为极氪品牌下一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无论是“收”还是“放”,都是各个汽车品牌针对自身经营情况,应对新竞争局面下的一场“自我救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