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链人形机器人,身高1.6米,体重也只有43公斤,但它却是个名副其实的“大力士”,负重深蹲能突破145公斤,是全球首款突破此重量的人形机器人。如此刚柔并济,源自于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功率密度最大的机器人专用关节,功率密度是传统关节的近2.5倍。不仅如此,它还拥有71个自由度,相当于接近实际人体三分之一的自由度。
就在上个月,在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,天链人形机器人一亮相就引来关注,表演举重、做广播体操、拿取物品,展示出极强的运动能力和智能性。当我们走进企业研发车间时,这款“大力士”还在继续进行深度测试,今年,企业研发人员确立了两个小目标:一是,让它的手“更灵活”;二是,装上智慧大脑。
天链的工程师段贤鹏对产品很有信心,在他看来人行机器人的起跑,离不开一小步一小步的技术突破。“简单理解,就是能够像我们人的手一样灵活,单根手指可以吊起1.5公斤的重物。同时,对机器人进行训练,也就是说给机器人装上‘智慧大脑’,打造具有高自由度和智能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,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。”
从“0”到“1”绝非易事
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所公司,这款也曾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亮相的人形机器人“大圣”,正在开展全身协调控制、全向行走步态算法等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,而今年,他们要在虚拟仿真环境中,通过数千个机器人并行训练控制策略,提高机器人动作的协调性。简单来说,这样让机器人运动“又稳又好”。
此前,“大圣”人形机器人已在四川长虹的生产车间进行应用验证,能够完成行走、物料搬运、扫码贴签等基础工作。而在研发人员看来,要走向更为广泛的使用场景,则需要以“技术+生态”驱动,通过建圈强链,加速产业化进程。作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,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投资近4亿元,在四川绵阳布局机器人产业基地。
今年底,在眼前这片土地上,将建成一座“具备年产无人装备600台(套)、智能装备1800台(套)、智能传感器200万只,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的机器人产业基地。”
快一点 在“研中用”又在“用在研”
人形机器人是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,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。相关研究报告显示,到2029年,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50亿元,占世界总量的32.7%,位居世界第一,到2035年规模有望达3000亿元。四川也将人工智能列为“一号创新工程”,并将人工智能纳入“15+N”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建圈强链。在人形机器人方面,一大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当前,涉及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绵阳两地,在本体、小脑、大脑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路径。
而除了技术攻关,不同应用场景的开发,让机器人产业在“研中用”又在“用在研”,是四川企业走出一条新路子:在眉山,通威太阳能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四期项目,数百台自动导向车来回穿梭搬运物料;在自贡,双龙陶业制陶车间内,6台智能搬运机器人搬运200公斤的陶坯;在成都,四川省首家5G智慧工厂,实现集成电路自动化生产,生产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40%。
最新发布的四川省2025年一季度经济“成绩单”颇具说服力: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.5%;工业机器人、传感器等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0.9%、23.3%。
慢一点 给理想一点时间
培育新兴产业,离不开科技政策支持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,四川接连出台了《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》《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》等政策,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,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发展壮大,机器人产业当然值得期待,但不可操之过急,发展仍需耐心。
当前,四川全力营造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,营造新的生产场景,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变,一大批的从事人形机器人,包括人工智能的这个优秀的创业者创新者竞相涌入四川。“那么,人形机器人要向2.0阶段发展,或者向是更高的阶段提升,我们要有一点发展的耐心,一个是耐心资本要支持,另外就是我们大家对它的预期和期望也不要像想象得那么快,就是给理想一点时间”,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表示。
最近几年,科技圈有个词很流行——“长期主义”,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所言,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。保持耐心,也应坚定信心,人形机器人产业一定可以芝麻开花节节高。